當你在網上瀏覽信息時,會不會長時間停留在感興趣的內容上,而對不喜歡的信息一劃而過?當你在網上和人交流時,會不會對那些說出你心聲的博主直呼“互聯網嘴替”,而對那些與你觀點不合的人取關拉黑?你會不會在網上尋找擁有同樣興趣愛好的朋友,形成一個團結的小圈子?
這些行為在互聯網上并不罕見,很有可能就是每位互聯網沖浪選手的日常。而如果你也剛好是這樣的話,就得警惕了,你很有可能已經在不知不覺之間陷入了“回音壁效應”。
圖源:視覺中國
一
“回音壁效應”,也被稱作“回音室效應”,來源于美國學者桑斯坦的著作《網絡共和國》,指的是在互聯網信息傳播中,人們更容易也更傾向于選擇志同道合的言論,排斥與自己意見不合的聲音,由此形成較為封閉的空間。這些意見相近的聲音就像回音一樣在這個封閉空間里不斷重復,使得原有的信息和觀點得到不斷印證和強化,也讓身處其中的人很難聽到相反的意見或其他觀點。
與“回音壁效應”類似的概念還有經常出現的“信息繭房”“過濾氣泡”,這三個概念雖略有不同,但都指向了“網絡信息同質化”這一問題。其中,“回音壁效應”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因素。
從眾心理。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或多或少都會渴望正確、渴望獲得贊同,會因自己與他人的不同而產生一定的焦慮情緒,因此會傾向于與大眾達成一致。
這種從眾心理會誘導一種選擇性接觸行為,就是在網上瀏覽信息時,人們往往選擇性地接觸那些與自己態度和興趣相一致的觀點、結論。那些與自己觀點不一致的信息就會被選擇性地忽略和遺忘,甚至對它們進行個性化解讀以符合自身觀念。
算法過濾。算法個性化推薦形成“過濾氣泡”,是互聯網形成“回音壁效應”的主要方式之一。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當我們關注了某一類信息,就會接收到很多同類信息的推送,這是因為基于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算法認為我們對這類信息感興趣。
這種看似“個性化”的信息推薦,實際上“窄化”了我們所能接觸的信息范圍,讓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困于同質信息的“回音壁”中。
圈層傳播。互聯網的社交屬性,讓有著相同興趣愛好、價值觀念的人群相互尋找同類,“互粉”形成網絡社群。曾有人指出,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會有應用程序幫助你找到與你興趣相合的人和信息,無論你有多特別。而那些自己不喜歡、看不慣的人就會被取消關注。
因此,理論上互聯網可以促進不同的用戶個體、不同的思想觀點實現交鋒,但實際中的互聯網卻是同類人群、相似觀點在“回音壁”中的相互強化。有學者就認為,社交媒體非但沒有拓寬我們交流的范圍,沒有加深我們的理解,反而強化了既成的社會等級和封閉的社會群體。
圖源:視覺中國
二
網絡空間已經成為獲取信息、表達觀點的重要場所,“回音壁效應”造成個體接觸的信息高度同質化、重復化、極端化,其影響和危害不可小覷。
從個體來講,算法推薦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篩選過濾海量信息,但當我們對這種個性定制信息產生依賴時,也就失去了接觸其他多元信息的機會。我們所獲取的“窄化”信息,對觀察社會、感知社會造成了這樣那樣的限制,這就使得觀點的碰撞、信息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礙。
特別是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們了解外部世界的一個重要平臺,如果我們接觸的都是符合自身喜好和期待的定制化信息,主動或被動地忽略了真實世界多種多樣的可能性,就會導致我們聽到的永遠只是自己的“回音”,看到的永遠只是自己的“倒影”,離世界的真實原貌越來越遠。
從社會角度來看,“回音壁效應”很容易導致網絡輿論的群體極化現象?!盎匾舯凇眱?,“志同道合”的人聚集起來,圍繞著共同關注的話題展開討論。但這種交流更容易聽到相似觀點,而少有不同的意見,持有不同意見的人也不敢輕易發聲,從而導致“沉默的螺旋”。其結果是,類似的觀點被不斷強化并逐漸趨同甚至走向極化,其中蘊藏的非理性情緒得到增強。
像近些年來,一些“飯圈”事件在社交平臺上掀起波瀾,“飯圈”也逐漸成為互聯網上極端情緒的代名詞之一。其中,“飯圈”就類似于一個封閉的“回音壁”,一定程度上催化了“飯圈”成員狂熱的集體情緒和行動。
圖源:視覺中國
三
在信息社會的“回音壁效應”之下,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都是某種意義上的“受害者”。如何找到“回音壁效應”的破解之道,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方面,要邁出“回音壁”,而非留在“回音壁”。陷入思維固化的“小圈子”,就無法認知事物全貌。作出價值判斷的前提是聽取不同聲音,即便有的意見是“刺耳”的,也有其獨特價值。邁出“回音壁”是一個打開自我心智的過程,是一個培養個人志趣的過程,意味著掙脫了傲慢與偏見的枷鎖,走向了充沛豐盈的精彩世界。
當然,邁出“回音壁”的第一步,就是要意識到自己身處“回音壁”之中。這需要我們保持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信息素養和媒介素養。比如,當熱點事件發生時,不妨“讓子彈飛一會”,掌握事件全貌后再下定論;當輿論場上出現“一邊倒”的聲音時,不妨在內心多打個問號:“事實真的如此嗎?”只有形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維習慣,才能在任何時候都不會被洶涌澎湃的情緒裹挾,避免偏聽偏信、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要拆解“回音壁”,而非加固“回音壁”。為了避免互聯網形成一個巨大的結構性“回音壁”,平臺相關算法的改善至關重要。當前,算法推薦存在濫用錯用的危險傾向,比如有的社交平臺開發了針對評論區的算法,使得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不同愛好的網友看到的評論區大相徑庭。這些情況引發了熱議,人們開始質疑信息的客觀性和真實性。
營造多元開放文明的網絡空間,既是網絡平臺必須擔負起來的社會責任,也是平臺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事實證明,濫用算法不符合網民根本利益,那些頻頻制造“回音”、放大“噪音”“雜音”的平臺終將被抵制和拋棄,也終將被更加多元開放、能夠帶來信息增量的平臺取代。
如果說信息時代的“回音壁效應”無可避免,我們至少也應該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有效管控“回音壁效應”帶來的負面影響,讓網絡空間在充滿活力的同時保持秩序,不斷生成促進思考的土壤。
(來源:"網信浙江”)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6ZimLzENC4s2JM4KyaJ1KQ)